北京時間10月21日早6點,塔里-伊森與休斯頓火箭的提前續(xù)約談判徹底崩盤,這位24歲鋒線被迫走向明年的受限自由市場,赤裸裸揭露了NBA資本機器對角色球員的冰冷算計。
火箭主帥在發(fā)布會上的嘴角微微下撇,“球隊必須權衡每一份合同的價值。”他摩挲著戰(zhàn)術板邊緣的裂痕,仿佛在撫摸這道薪資鴻溝。
伊森在訓練館加練三分時,球鞋與地板的摩擦聲格外刺耳。他上賽季場均1.2次搶斷的防守貢獻,被34.5%的三分命中率蒙上陰影——Opta數(shù)據(jù)顯示其進攻效率僅排聯(lián)盟鋒線第112位。
當布勞恩手握5年1.25億合約在丹尼爾斯大放異彩,伊森卻困在火箭輪換第七人的囚籠里。薪資專家Bobby Marks的測算顯示,火箭2026-27賽季九人薪資已達1.86億,奢侈稅線像鍘刀懸在頭頂。
“我們見過太多防守尖兵被薪資結構吞噬。”某東部球隊球探吐著煙圈說道。火箭球迷在論壇怒吼:“管理層永遠在精打細算中扼殺忠誠!”
筆者看來,這出續(xù)約鬧劇實則是職業(yè)體育異化的縮影——當203公分的身高和36.8%的季后賽三分命中率都要放在天平上稱量,所謂球隊文化不過是商業(yè)包裝的謊言。
伊森整理球衣時泛白的指節(jié),是否在控訴這個將血肉之軀化作薪資代碼的時代?